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倚邦土千总曹当斋的后人曹仲谊先生生前在回忆文章中也写道,“六大茶山易武占一山半。”说明历史上易武茶山的面积在六大茶山中居首位。
关于六大茶山的地名,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清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中有漫撒无易武,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中漫撒换为易武,茶山地名的更换折射出各茶山的兴衰和茶叶加工、交易中心的转移。(依照普洱府志的定论,笔者在此将漫撒茶山归入易武茶山的范围)
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易武在唐代属南诏银生节度管辖,元代属车里军民宣慰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将其辖地划分为十二个版纳时,易武与倚邦、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版纳整董,汉话则称茶山版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云南后将易武、倚邦划入元江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仍将易武、倚邦划归车里宣慰司管辖。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将车里宣慰司所辖的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划归普洱府,易武也随之划归普洱府,乾隆初年开始易武茶山成为普洱府的贡茶采办地。进入民国后,1927年易武划归镇越县,1930年易武街成为镇越县治所驻地。
易武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等)、补过人、乌尼人等,在易武居住种茶,易武的铜箐河沿岸现还保存有几十亩树围超过1.5米,树高达20多米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这片特大型古茶园茶树树龄已超过千年是濮人所种。
明朝中期汉人还没进易武时,易武的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至少已种了五干亩以上的茶园。普洱府成立之前,易武漫撒一带早已是每个村寨都有茶园。
明朝末年江西和云南石屏的汉人进入易武,开始在易武贩茶或制作土特产品出售。1729年普洱府成立时当上易武土把总的伍乍甫其祖父便是早期到易武经商的石屏人。伍乍甫当上易武土把总后招募了大量石屏人到易武开茶园,易武的老茶号全是石屏人创建。时至今日,易武人讲话仍是石屏腔。
清乾隆年间是易武茶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颁布了云南茶法,云南实行“茶引”制购茶,思茅总茶店撤销。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对茶的垄断经营放宽,上万的汉人涌进易武山,在易武山改造老茶园,开建亲茶园,经过四五十年的拓垦,易武新增茶园3万亩以上。到乾隆末年,整个易武茶山南至易比,北至倮得,100多公里长的山梁上茶园呈带状连接,百里易武,山山有茶园,处处是村寨,商旅来往不绝,驿道马铃声充耳,一派兴旺景象。
汉人进入易武,汉文化也大量传播进易武,汉人们信奉各种神灵、崇拜英雄圣人,汉人们还注重同乡故里宗亲氏族关系,为着精神理想的寄托,为了同乡故里宗氏族的联结,汉人们热衷于建盖庙宇、会馆。汉人们建得最多的庙是关帝庙,易武街、麻黑、曼秀、易比、漫撒、弯弓、曼腊、曼村村有关帝庙,信奉关帝成为大多数茶商、茶农最高的精神追求和寄托。他们将关圣公忠、义、仁、勇的高尚品格作为自己站身、立德、立言的准则;他们也希望统治他们的官吏们能像关公那样上不愧天、下不怍民。为敬奉关圣公,有庙的村寨一年要办两次庙会,祭祀费用和香火钱由各家各户自捐,
六大茶山的各个关帝庙中都建有孔明殿,因六大茶山的外数民族崇拜孔明,认为是孔明教他们种的茶树,尊孔明为茶想汉人祭关公,少数民族祭孔明,大庙内各上各的香,各敬各的神,这也算是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
易武石屏人较多,石屏人素以重文崇儒闻名,易武人也以金榜题名诗书传家为荣。清嘉庆年间易武已有私塾,光绪年间易武出了三位进士,一位武进士黄席珍,两位例贡进士李开基和车顺来。李开基、车顺来都曾向光绪皇帝贡过茶,还得过瑞贡天朝的大匾,为易武人争够了面子。
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地方,与倚邦相比,易武的土司势力要弱一些,易武武氏家族与朝廷的关系没有倚邦曹氏家族那么紧密。至早在嘉庆末年易武土司势力已开始动摇,嘉庆初年易武的茶商已开始向土司买土地,争土地所有权,茶业的兴旺,使新兴的地主和商人们强盛起来,动摇了土司势力的经济基础,道光年间发生的茶商茶农状告武土司徇私枉法的事件即易武人说的“断案碑事件”已可看出易武土司势力的衰落茶商势力的上升。
另一方面土司制度的衰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道光年以后易武的茶号、商号大增,易武人不仅卖茶,还卖花、药材、洋布、洋油,从同治、咸丰年间开始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
清咸丰后期,滇西发生了杜文秀起义,滇藏商道断阻,易武人转而将茶主销东南亚和香港。越南莱州、老挝丰沙里成为八大茶山茶叶外销的中转站,有广东商人在莱州设商号专收易武茶,而易武茶商也开始跑香港,到光绪年间易武经济实力超过了倚邦,成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1897年清政府在易武设海关,说明当时易武的对外贸易规模已非常大。
进入民国后,易武人去香港的多起来,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香港站稳市场,易武人设茶号、注册商标的也多起来,从民国初年到30年代易武街、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树几个村寨就有茶号20多家。较大的有同庆号(庄主刘葵光)、同昌号(庄主黄备武)、乾利贞(袁谦禄等四位股东)同兴号(主
质卿)、泰来祥(庄主黄卫中)、福元昌(庄主余福生)、同泰昌(庄主朱宝官)。
易武大茶号的主人每年都要去越南,越南华侨多有许多华商开的商号。越南当时为法国殖民地,易武人称越南为法国地易武人去法国地不仅带回法国地的商品还娶回法国地的女人车顺号的后人车崇礼娶回了一个越南女做妻子,两人在易武相敬相依地生活了几十年。而最让易武人津津乐道的当数同昌老板黄备武从越南海防带回的越南女作小妾的事,黄备武带的这位越南妾长得十分俏丽,又能干,又聪慧,又洋气,女人们夸她绣的花非常好看,做的米干很好吃:男人们赞她穿的旗格很时髦,弹的洋琴非常好听,亲戚们称她五婶,外人称她广婆她真实的名字王丽娟却无人知道。
王丽娟到易武后不久,抗战即爆发,茶叶滞销,同昌号停业,黄备武家日趋败落,王丽娟毫无怨言地与黄备武在易武同甘共苦生活了10来年。1948年黄备武因支持边纵游击活动被国民党杀害,无依无靠的王丽娟为躲难孤身一人离开易武逃到勐海谋生。在勐海她又历经坎坷,受尽磨难,直到后来与一位茶厂干部成了家日子才算安稳下来。如今王丽娟已87岁,丈夫已去世,她与儿女们住在一起。2005年3月我见到她时,她精神很好,记忆清晰。说起黄备武她带有怀念之情,她说黄备武的茶号叫同昌号,当年在越南海防的名气很大,母亲相信黄备武才将她给了黄备武。1935年在海防黄备武娶她时曾给她母亲承诺过,以后每
年来海防卖茶都带上她一块回家。七十年过去了,她从没回过一次家,已87岁的王丽娟非常想念家乡,说起母亲她既思念又埋怨,她怨母亲将她嫁到这么远的地方;她说父亲在她年幼时已去世,母亲估计已不在人世,她想回趟海防看她的哥哥和侄儿。
注:文选自《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作者:詹英佩